浙江省杭州钱塘江大桥楹联(3)

名胜对联 时间:2011-12-19 手机网站

联语写桥景。上联写色:桥上游“乌龙”,桥下行“白帆”,黑白参差,叫人眼花缭乱。下联写声:荡漾于宝塔周围的是“玉杵”敲钟与风拂“金铃”的阵阵音响,真个是良辰美景,赏心乐事。联语以塔衬桥,以声衬色,交晖相映,联趣横生。

 

联曰:    卧江中,沟通南北东西,跨水穿山桥四达;

 耸山上,吸引古今中外,顶天立地塔六和。

 

联语赞桥功。上联写桥:“卧江中”暗示江上之桥。“沟通南北东西”,言桥是“沪杭甬”与“浙赣”两线的交通要道,反映桥的通达之功。“跨水穿山”,说明铁路延伸之长、受益面之广。“四达”,既指通达南北东西四面八方,又指“良辰、美景、赏心、乐事”四美,言其功用不仅局限于通达,而且具有观赏价值。下联写塔:“耸山上”,言宝塔高耸于月轮山上,道出塔址。“吸引古今中外”,说中外游人争相前来,以一睹为快,反映宝塔构造之精巧、造型之巍峨。“顶天立地”,言其高大雄伟,直插云霄。“塔六和”既点出塔的名称,又道出以和为贵的六个方面。联中“六和”巧对“四达”,都分别是“古今中外”与“南北东西”的概括,前后勾连,联系紧密。联语巧用动词相对,赋予生命活力,变静为动,活泼动人。联语是桥联,也是塔联;是史碑,也是丰碑。

 

联曰:    排风浪、制流沙,自测自营,沥血呕心,架起长虹谁出手;

 放炸药、燃引线,亲修亲毁,忍悲含泪,摧残杰作是何人?

 

联语赞建桥之功。上联写建:说明中国人民凭着满腔热情、奋发精神和高超技术,自力更生,艰苦奋斗,架起了钱塘江大桥。“谁出手”,明知故问,热情讴歌了以茅以升为首的建桥人员。下联写炸桥:一座刚刚建起的好端端的大桥竟然毁于建桥人之手,怎不叫人悲痛欲绝、泪水纷飞?“是何人”,不言而喻,这是日寇相逼的结果,不明说意境更为含蓄深沉,把对侵略者的一腔怒火燃烧得更加旺盛。上下联前两句上下左右皆成对,联中之联,饶有风趣。联语文白相间,深入浅出,雅俗共赏。

 

联曰:    联浙赣无双气势,万里起蓝图,壮哉!衔月吞江、骑潮跨浪;

 系茅罗独领风骚,千秋绵表史,荣也,挺腰昂首、吐气扬眉。

 

联语赞茅罗二公。上联写大桥气势:“无双”,言气势雄壮,独一无二。首句概述,二、三、四、五句具体描述,反映桥墩之坚固、桥孔之开阔、桥身之修长、桥姿之雄奇、桥功之巨大,是首句“无双气势”的真实写照。下联写茅罗风骚:“独领”,言其所造之桥是中国人民自己设计、自己建造的第一座双层两用大铁桥,堪为中华之冠。首句写因,以下几句写果,因为建造了现代化的大型桥梁,所以能够与发达国家相媲美,能够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,不再低人一等,受人嘲笑,所以应当永载史册,百世流芳。热情歌颂了茅罗等的丰功伟绩。联语用了“衔”、“吞”、“骑”、“跨”与“挺”、“昂”、“吐”、“扬”等一系列动词,展现了大桥的磅礴气势和民族的激烈情怀,夸张得法,动感逼真。上联展现业绩,下联予以褒扬,上下关联,言之有序。

 

联曰:     跨钱塘、枕肖山,尝遍酸甜苦辣,蓬勃沐春风,恶浪狂澜添气概;

 接宁波、连上海,历经离合悲欢,不尽烧野火,浓烟烈焰倍精神。

 

联语赞大桥百折不挠的精神风貌。上联写建,下联写修。上下联前两句写大桥的地理位置及其通达之功。第三句反映建桥时所付出的辛勤与炸桥时所感受的痛苦,说明大桥的修建是饱蘸血泪,来之不易。第四句言在险象环生、条件恶劣的情况硬是建成了大桥,又在被迫炸断以后重新修好,说明大桥具有顽强的生命力。末句中的一“倍”一“添”,表现了中国人民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抗争精神,一股朝气蓬勃的表春活力跃然于字里行间。联语借用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《赋得古原草送别》一诗中的名句“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”,以此比喻大桥的建造与重修,切人切事,切景切情。

    [3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