浙江省杭州钱塘江大桥楹联(2)

名胜对联 时间:2011-12-19 手机网站
月,解放大军兵临杭州城下,国民党军队阴谋炸毁大桥,由于我党地下工作人员事先做好了守桥军队的工作,撤退之时,虚放了一个烟幕弹,从而保住了大桥。解放后,未修完的大桥被铁道部接收续办。19539月,大桥被全部修完,仍然发挥巨大作用。过去每昼夜通过汽车仅几十辆,而今已达一万二千辆,每昼夜来往火车近八十对。四十年间,这座单线铁路桥货运量增加了23倍,客运量增加了12倍。大桥如乌龙出水、彩虹悬空,蔚为壮观。

1993年,在老桥下游13公里处建有新桥,即钱塘二桥,减轻了老桥负担,将钱塘大桥作为重点文物保护起来。

钱塘江大桥附近有高耸入云的六和塔,一横一竖构成了一幅江山多娇的壮丽画卷。六和塔建在钱塘江北岸月轮山上,北宋开宝三年(970年),吴越王钱弘俶为镇江潮所建,是当时建筑大师俞皓的杰作,塔身九层,高五十余丈,塔上装灯,为江上船只导航,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灯塔。可惜于宣和三年(1121年)为兵火所毁。南宋绍兴年间,高僧智昙化缘重建,从绍兴二十三年(1153年)至隆兴元年(1163年),历时11年竣工。平面呈八边形,内部七层,外表十三层,飞檐翘角,每角悬风铃1只,计104只,微风拂过,铮铮有声。塔高59.89米,由外到内,依次为外墙、回廊、内墙、塔芯室。设有穿壁螺旋式阶梯,登临塔顶,一江两岸的秀丽风光尽收眼底。“六和”之名出自佛教规约,即“戒和同修,见和同解,身和同往,利和同均,口和无争,意和同悦”。“以和为贵”是中国人民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的做人之道、处世之风,意义深远。乾隆皇帝多次登临该塔,留下了御笔亲书的七层题额:初地坚固、二谛俱融、三明净域、四天宝网、五云覆盖、六鳌负载、七宝庄严。乾隆墨宝为宝塔频添光彩。道光年间,名臣林则徐在杭州巡视江防时赋了下一首《六和塔》:

 

浮屠矗立俯江流,暮色苍茫四望收。

落日背人沉野树,晚潮催月上沙洲。

千家灯火城南寺,数点帆归海外舟。

莫讶山僧苦留客,有情江山也回头。

 

现在六和塔附近已建成六和公园,其中有六和塔苑、六和钟声、六和典故、六和碑亭、六和明珠、六和泉池、智昙铜像等一系列人文景观。中外游客咸来揽胜,多次敲击明式铜钟,以表吉祥、如意、致和之意。

 

联曰:    横卧钱江观潮势;

 依邻宝塔听钟声。

 

联语简介大桥,指出了大桥的位置、环境和特色。联中的“卧”、“观”与“邻”、“听”等动词将大桥人格化,说它日日观看东浙来潮的雄壮气势,静听北山飘来的宏亮钟声,绘势绘声,活泼宜人。全联未提“桥”字,但从“横卧钱江”、“依邻宝塔”诸条件中,一读便知写的是钱塘江大桥,暗示比明指含蓄,更具韵味。上联写长虹,下联写高塔,把一幅一横一竖,一低一高,江山桥塔组成的壮丽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,如临其境,如见其形,如闻其声,叫人舒耳悦目,心旷神怡。

 

联曰:    步上钱塘江桥,叹息五行缺火;

 登临崆峒峰岭,欢呼一面多山。

 

联语是绝联巧对。茅以升曾经吟了一句上联,即“钱塘江桥五行缺火”,因“钱塘江桥”四字的偏旁为“金”、“土”、“水”、“木”,对“金木水火土”五行来说,只缺了“火”,欲对此上联,有一定难度,当时称为绝对。笔者试以“崆峒峰岭一面多山”相对,因此四字的偏旁皆为“山”,加上“步上”、“叹息”与“登临”、“欢呼”等行为举止,似为游人有感而发,别有情趣。勉强为之,凑个热闹。

 

联曰:    白帆点点、乌龙条条,闪耀迷离桥上下;

 玉杵铮铮、金铃阵阵,回旋激荡塔东西。

 

   [2]